只有将轴承正确安装在轴和壳体上,轴承才能发挥其全部性能。配合面上的干涉不足可能会导致轴承环沿圆周方向蠕变。一旦发生这种情况,安装表面就会出现严重磨损,轴和壳体都会损坏。此外,磨料颗粒可能会进入轴承,导致振动、过热和滚道损坏。因此,有必要在旋转载荷下为轴承环提供足够的过盈配合,以防止蠕变。在低负荷下使用薄型轴承时,应使用螺母固定轴承。静载荷轴承通常不需要安装过盈配合。只有当受到高度振动时,内圈和外圈才需要过盈配合。
条件(钢轴) | 轴孔直径 | 轴公差等级 | ||
薄型
|
其他 | |||
内圈旋转载荷或不确定载荷方向 | 轻载<=0.06Cr或波动荷载 |
10≤d≤18 18≤d≤30 30≤d≤50
|
h5 h5 h5
|
js5 js5 js5 |
标准载荷=0.06~0.12Cr |
10≤d≤18 18≤d≤30 30≤d≤50
|
js5 js5 js5 | j5 k5 k5 | |
外圈旋转载荷 | 内环绕轴轻松转动所需 | 所有内径 | g5 | g6 |
不需要内环绕轴转动 | 所有内径 | h5 | h6 |
状况(一体式外壳) | 外圈的轴向运动 | 轴壳座公差等级 | ||
薄型
|
其他 | |||
内圈旋转载荷 | 可变负载 |
易于移动
|
H6
|
H7 |
轻负荷或标准负荷 |
易于移动
|
H7 | H8 | |
内圈和轴的高温 |
易于移动
|
G6
|
G7 | |
轻型或标准负载精确旋转 | 一般来说,不可能移动 | K5 | K6 | |
轻型或标准负载精确旋转 | 可以移动 | JS6 | J6 | |
无噪声 | 易于移动 | H6 | H6 | |
不确定载荷方向 | 轻负荷或标准负荷 | 总的来说,移动是可能的 | JS6 | J7 |
标准或重载 | 一般来说,不可能移动 | K5 | K7 | |
大冲击载荷 | 无法移动 | M5 | M7 | |
轻负荷或波动负荷 | 无法移动 | M5 | M7 | |
外圈旋转载荷 | 标准或重载 | 无法移动 | N5 | N7 |
薄型壳体可承受重载或大冲击载荷 | 无法移动 | P6 | P7 |
旋转环 | 负载 | 负载条件 | 适合的 |
![]() |
![]() |
内圈旋转载荷外圈静载荷 | 内圈过盈配合外圈间隙配合 |
![]() |
![]() |
||
![]() |
![]() |
外圈旋转负载内圈静负载 | 内圈间隙配合外圈过盈配合 |
![]() |
![]() |
||
在负载方向波动或负载不平衡的情况下 | 旋转或静止 | 不确定载荷方向 | 内圈和外圈的过盈配合 |
1. 内外环配合压力及尺寸变化
考虑到负载、速度、温度、轴承的安装和拆卸等各种因素,确定每个应用的正确配合。在薄壳体、软材料壳体或空心轴上,过盈配合应大于正常值
2. 干扰负荷
在径向载荷作用下,轴与内圈的过盈配合减小。根据以下公式计算轴和内圈配合的减少:
3. 温度对轴承、轴和壳体的影响
在负载下旋转的轴承的每个内圈、外圈或滚动元件都会产生热量,从而影响轴和壳体的过盈配合。假设T()的轴承和外壳内存在温差,则轴和轴承的配合面温差为(0.100~.15)T。
因此,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因温度变化导致的内圈过盈配合减少量dr:
还应注意,温度变化可能会增加配合度。
4. 有效干涉、表面粗糙度和精度
曲面在拟合过程中变得平滑,有效干涉小于理论干涉。配合面的表面质量会影响理论干涉的减少程度。有效干扰通常可以计算如下:
通过综合这些因素,内圈和轴(内圈承受旋转载荷)所需的理论过盈配合计算如下:
通常,轴和壳体阀座必须满足以下精度和粗糙度要求
轴 | 壳体 | |
圆度 | 低于轴直径公差的50% | 低于壳体孔径公差的50% |
圆柱度 | 轴承宽度内轴直径公差的50%以下 | 轴承宽度范围内的壳体孔径公差低于50% |
方正度 | ≤3/1000(0.17) | |
配合面粗糙度 | Rmax 3.2 |
Rmax 6.3
|
如果轴承安装得过紧或过盈配合过小,可能会导致轴承过早失效。为了确保安全操作条件,需要减小轴座、壳体孔和轴承孔以及外径的公差变化。
我们建议将公差带分为两个带,并采用选择性装配。根据要求,可将轴承分为内圈和外圈的两个公差带。这些轴承的标记如下:
如果轴承安装得过紧或过盈配合过小,可能会导致轴承过早失效。为了确保安全操作条件,需要减小轴座、壳体孔和轴承孔以及外径的公差变化。
注意: